上海服务外包交易促进中心落户浦软

发布于: 2013-05-31
分类: 浦软聚焦

2013年5月30日,在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国家商务部部长助理仇鸿和上海市副市长周波为上海服务外包交易促进中心揭牌。随后,上海服务外包交易促进中心还分别与印孚瑟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服务外包行业的资深企业或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向国内8位专家颁发了聘书。上海服务外包交易促进中心坐落于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上海浦东软件园,是中国首个整合政府、企业和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服务力量,集线上交易与线下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外包产业交易促进平台,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服务外包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分工加快深化之下产生的一种智力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等特点。据商务部统计,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近几年增长迅速,2012年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612.8亿美元和465.7亿美元,同比增长37%和43.8%。其中,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已超七成。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和总量将快速增长, 2015年预计达到850亿美元。而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2015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1.14万亿美元,到那时,我国仅占其中1/12不到的份额。另外,与印度、爱尔兰、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相比,我国服务外包市场在接发包信息渠道、交易规范性、企业诚信度等方面存在诸多瓶颈,使得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国际竞争力较弱。为实现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质和量的突破,进一步发挥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和提升“中国服务”的品牌,国务院办公厅先后下发了促进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9号文和69号文,国家相关部委也先后密集出台了支持发展服务外包的各项政策。由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制定的《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提出要“打造1-2家全球服务外包交易中心,成为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集散平台和产业交流平台”。

作为部市共建和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框架下的创新性平台项目,上海服务外包交易促进中心是服务长三角及全国、对接国际市场的功能性平台,也是全国服务贸易便利化的试点平台,对我国服务外包乃至服务贸易产业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倡导低碳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大意义。

中心将建成一个集线上交易和线下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外包产业促进交易平台,为发包方、接包方、专业服务机构等提供信息交流、协议签署、合约执行、质量控制、人才培训、资金支持等服务;将集聚市场主体,发展一批核心会员单位,推动高端服务外包领军企业入驻浦东,促进上海乃至全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升级,努力在更高层面上参与国际分工,扩大高端就业;将成为我国权威的行业信息发布、政府采购信息交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业服务和监管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优化我国服务外包行业的整体发展环境。中心在前期功能规划时,既注重平台整体的权威性、高端性、功能性和服务性,又注重具体功能模块的可扩展性、可操作性和技术手段先进性。在平台调试及初期运行阶段主要提供信息服务、交易服务、会员服务、配套服务和增值服务等五大功能。

上海市浦东新区商务委员会副主任马学杰博士介绍说,上海服务外包交易促进中心之所以落户浦东、选址上海浦东软件园,是因为浦东具有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先天优势。浦东集聚了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国家级的软件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国家级的生物医药基地、13家国家级交易所。同时随着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所衍生出的金融服务、航运物流服务、贸易服务、供应链服务等诸多外包模式,都将为专业服务领域提供极大的市场空间,进而支持我国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抢占世界服务外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ITO(信息技术外包)、KTO(知识流程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是拉动服务外包产业的“三驾马车”,而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中ITO占到了2/3的份额,选址上海浦东软件园,是因为园区本身聚集了众多全球知名和国内领军的软件出口和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兼具了产业基础和地理优势。

中心落户上海浦东、选址上海浦东软件园,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也反映了上海、浦东的服务外包市场体系、商业环境已具备了服务长三角、辐射全中国和接轨全世界的能力。

据悉,上海服务外包交易促进中心在投入运营后,除了建立安全、可靠的服务外包交易平台外,还将重点汇聚软件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国内外各类服务外包企业,以及咨询、培训、投融资、法律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力量,快速扩充中心会员。同时,中心还将积极做好对外推介、国际交流等工作,引导企业“走出去”,并不断加强与美、欧、日等国家与地区的行业组织的联络与合作。
 

分享